因特网
网络、互联网、因特网
- 网络 :使用有线或者无线链路连接的简单网络,例如家庭局域网
- 互联网:将多个网络使用路由器等设备连接的网络
- 因特网: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
综上,若干节点和链路互联形成网络,若干网络通过路由器等设备互联形成互联网,因特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互联网。个别课本会区别 internet 和 Internet ,前者是通用名词,指使用任意通信协议的互联网,后者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,指的是使用 TCP/IP 协议族的因特网。
英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和管理机构
- 标准化工作:英特网草案 建议标准英特网标准
- 因特网管理机构:
- 因特网组成: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,其中边缘部分又叫做资源子网,核心部分又叫做通信子网。
电路交换、分组交换、报文交换
电路交换:主机之间的通信通常要经过建立连接(分配通信资源)通信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释放连接(归还通信资源)。但是主机之间的通信往往是突发式的,采用电路交换传送数据时候,线路的利用率一般都会很低,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连接的建立和释放
为了提高线路的利用率,引出了报文交换,但是在报文交换中,报文被整个的发送,交换节点(一般是路由器)在将整个报文接收后才进行转发,增加了转发时延,同时,因无法预知报文的大小,通常对于路由器等交换节点要求的缓存空间也大得多。
分组交换:没有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的过程,分组传输逐段占用链路,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,同时交换节点可以为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转发路由,使得网路有更好的生存性。但是,分组首部带来了额外的传输开销,交换节点存储转发会造成一定的时延,无法确保端到端的线路完全可用,通信量较大时候可能会造成网络堵塞,进而分组失序、丢包。
计算机网路
- 自治、互联的计算机集合;通用的、可编程硬件互联而成。
- 分类:
- 覆盖范围:广域网(国家 WAN)、城域网(MAN)、局域网(LAN)、个域网(PAN)
- 使用者:公用网如因特网,专用网如军用网、电力网
- 交换方式: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、分组交换
- 传输介质:有线网、无线网
- 拓扑结构:环形(令牌环网)、网状、星型、总线型
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
- 速率
- 数量量的单位换算是\(1MB = 2^{10}KB = 2^{20}B = 2^{20} * 8 bit\)
- 数据率的单位换算是\(1MB = 1000KB = 1000 000B = 1000 000 * 8 bit\)
带宽:数据的传输速率,即每秒传输的比特数,也叫作比特率,切记:MB 和 KB 之间是1000的换算关系
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者接口的数据量
- 时延:
发送时延: 分组长度与发送速率的比值,其中发送数据率受到网络中主机接口速率、线路带宽、交换机或路由器接口速率中最小值得限制,同时切记:一般而言,分组长度以 MB 为单位,速率以 Mbps 为单位,计算时换算成统一单位 bit 时要格外注意,分组以 MB 为单位的分组长度是\(2^{20}*8 bit\),而比特率是1000的换算关系
-
传播时延:信道长度与信号传播速率的比值,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,典型速度如下
自由空间:\(3.0*10^8 m/s\)
铜线:\(2.3*10^8 m/s\)
光纤:\(2.0*10^8 m/s\)
排队时延:在路由器等转发节点中排队所需的时间,难以计算
处理时延:在路由器等转发节点中解封查表转发所需的时间,*难以计算
-
时延带宽积: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,即以比特为单位的数据链路长度
往返时间:RTT ,发送端从发送数据分组开始,到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发来的数据分组确认为止,所需的总时间。
-
利用率:
- 链路利用率:在一段时间内有数据通过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值,完全空闲链路的利用率为0.
- 网路利用率:网络中所有的链路利用率的加权平均
当某条链路的利用率增大时候,该链路引起的时延就会增加,当网络的通信量较少时候,产生的时延并不大,但在网络通信量不断增大时候,分组在交换节点中的排队时延就会随之增大,进而引起网络的时延增大,通常大型 ISP 会控制信道的利用率不超过 0.5 。
- 丢包率:一定时间内,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占总分组数量的比例。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-
网络体系结构:
OSI TCP/IP 1.专家没有市场经验,完成标准没有商业驱动
力;
2.协议实现过分复杂,运行效率低;
3. 标准的指定周期太长,无法及时进入市场;
4. 层次划分不太合理,某些功能在多个层次
中重复出现,例如流量控制,差错检测等。 -
分层的必要性及各层解决的问题:
必要性:将庞大的的问题化解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,实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高内聚,松耦合。
物理层:物理接口、比特信号的表示,传输介质位于物理层之下,解决的是何种信号表示比特 0 和 比特 1 的问题
数据链路层:一个网络中各个主机的地址(MAC地址),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地址和数据(数据格式封装)、检测数据是否误码(差错检测)、接收方控制发送方注入网络的数据量(流量控制)、出现差错的处理(不可靠传输 [ wired ] 和可靠传输 [ 802.11 wireless: SW 、GBN、SR ])、以太网交换机的实现(自学习和转发帧)、协调各主机争用信道(CSMA/CD、CSMA/CA),解决的是数据包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
网络层:网络之间的各主机的标识(网络和主机个共同编址,IP地址)、路由器转发分组到指定网络(路由选择协议RIP、OSPF、BGP),解决的是数据包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问题
传输层: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端到端的通信(进程标识,端口号)、出现差错如何处理(可靠传输和不可靠传输)、拥塞控制,解决的是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端到到的通信问题
应用层: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,进行会话的管理和数据的表示。
实体和对等实体:实体是指任何可发送或者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,对等实体是指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,例如客户机和服务器的网卡,客户机中的 Chrome 浏览器进程和服务器中的 Nginx 进程都属于实体,且属于对等实体。
-
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在逻辑上的“水平方向“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。
协议的三要素:语法(格式)、语义(功能、操作)、同步(时序)
-
服务:逻辑垂直方向上,下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。
服务访问点:SAP,相邻两层之间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,帧的“类型”字段、IP数据报(分组)的“协议”字段,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的“端口号”字段
服务原语:上层调用下层的服务,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,这些命令就是服务原语。
-
协议数据单元 PDU 和 服务数据单元 SDU
PDU: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成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,物理层叫做比特流,数据链路层叫做帧、网络层叫做IP数据报或者IP分组、传输层叫做TCP报文段或者UDP用户数据报、应用层叫做应用报文
SDU: 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。
参考资料
文档信息
- 本文作者:wendaocsmaster
- 本文链接:https://wendaocsmaster.github.io/2023/02/03/Computer-Networks-Overview/
- 版权声明:自由转载-非商用-非衍生-保持署名(创意共享3.0许可证)